再婚家庭父/母

初婚人士
若配偶帶著與前配偶所生的兒女與你結婚:
- 需有心理準備未能實現婚後享受二人世界的憧憬感到失望。
- 婚後要即時承擔 「父母」的角色及家庭責任讓你感到吃力,擔心自己不懂照顧及管教孩子,又擔心孩子不易接受自己。
- 有時感到配偶看重孩子多於自己,感到被忽視。
- 配偶與孩子的關係緊密,讓你感到自己是外人,無法融入。
- 對於婚後是否選擇新房子或且搬進準配偶與子女的現有居所,大家未能達成共識。
- 由於身份角色及社會對繼親的偏見,令你於管教孩子上倍感吃力,在嚴厲和寬鬆管教之間失去平衡。
- 對於配偶前一段婚姻涉及的贍養費和其他責任,你有時感到擔心及困擾。
給你的建議:
- 曾經歷感情創傷的人因為害怕再次受傷,對親密關係存有懷疑和焦慮,無法全情投入,以致他們在情感表達方面有可能令人感到若即若離或缺乏信心。如你有此困惑,不妨與配偶互相分享內心的不安和擔憂,並彼高此鼓勵。
- 無可否認,配偶的親子關係建立先於你們的婚姻關係,他們已建立的感情及默契或許有時候會令你感到被摒棄。於外。要認清配偶對你及兒女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,不用比較亦無需嫉妒,過度比較只會令你與配偶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。
- 現配偶會提及與前配偶相處的經驗不一定代表他/她仍掛念前配偶,始終大家一起相處了一段時間,有時候生活上觸及一些過去經驗亦是無可避免的。應坦誠向配偶表達內心的不安與擔憂,讓配偶能覺察他的行為可能會為你們的關係帶來不安及壓力。
- 不常見面的親友亦需要時間適應及接受你們新組合的家庭,初階段的摸索及調節是無可避免的,不用太快就認定親友是不接受你們的。
- 中國傳統對再婚家庭及繼親的偏見頗深,以致繼親(尤其繼母)於子女教養的事宜上壓力甚高。我們鼓勵再婚家庭主動尋求家庭輔導服務,調校彼此期望,以建立健康和諧的家庭關係。
- 希望配偶能專注於自己及現時的家庭上是人之常情。然而,配偶若能履行於前段婚姻的責任,亦是信守承諾及負責任的表現,這種人格素質是值得尊重及支持的。
彼此均是再婚人士
- 若雙方於上一段婚姻關係是以離異終結,彼此於情感上均經歷過創傷,以致對於親密關係可能存有懷疑,害怕再次受傷,時而想接近但又時而保持距離,以致於關係上不能全情投入。
- 你可能把上一段婚姻所遺留的憤恨、眷戀或未能完成的事不自覺地投射在現有配偶身上,妨礙雙方建立親密互信的關係。
給你的建議:
- 察覺個人於前段婚姻所受的創傷及學習,與現配偶坦誠分享,明白彼此的痛處、障礙及需要額外支援的地方,可有效減低將前段婚姻的傷痛延伸到新的關係。
- 尋求專業輔導或透過靈修、個人成長的幫助,處理上一段關係留下來的傷痛,重新認識及愛護自己,釋放心靈力量,讓你有積極的態度迎接新一段的關係,建立美好的婚姻關係。
喪偶人士
- 對前配偶的去世仍感到哀痛。
- 期望現配偶能像前配偶一樣照顧自己及家庭,不自覺地將兩者時常作比較。
- 為免勾起與前配偶的生活片段,有時會避免與現配偶到曾經與前配偶一起去過/遊玩的地方。
- 你的家人/朋友仍惦記你的前配偶,聚會時談及以往相處片段時,令現配偶感到難受。
給你的建議:
- 無論是第一次進入婚姻或者再婚,與現時伴侶所擁有的關係都是珍貴、獨一無二的,需要雙方努力經營,把愛注入彼此的生命,才能栽種美滿幸福的婚姻關係。
- 不應將前配偶與現配偶作出比較,這樣會窒礙建立健康的婚姻關係。
- 留意現配偶有哪些優點和獨特的地方,欣賞和愛你現在的配偶。
- 向現配偶坦誠分享你於上一段婚姻的創傷,如何影響你對親密關係的信心及理解,尋求諒解、調節彼此步伐,攜手建立更美滿的關係。
- 爭取親友對現配偶的接納和支持。若聚會時親友提及前配偶,要留心現配偶的感受和反應,靈巧回應輕輕帶過話題,同時給予現配偶情感支持。
- 與現配偶一起認識新的朋友及建立共同興趣,有助你們建立更多支援網絡。
- 若雙方都曾經遭受前伴侶的背叛,更需要額外的努力建立互信。讓對方了解自己的日程及生活安排,可以給予對方安全及信賴的感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