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婚家庭的情緒經歷

家庭的藍圖

有⼀天,⼩昭的父母決定帶著她出海冒險,途中他們遇上⼤風浪,船被吹翻了,爸爸失去所踪,⼩昭與媽媽找著浮木漂流到⼀個荒島,經歷浩劫的二⼈收拾悲慟,於島上展開新⽣活。⼀天,⼀位探險家乘著⼩船經過,他向⼩昭母女伸出援⼿, 願意乘載她們回家。媽媽很⾼興有機會和⼩昭離開荒島,立即便答應了;⼩昭⼼裡不想離開,她希望留在島上能與失踪的爸爸重逢,她對陌⽣的探險家亦存有懷疑。船駛出⼤海,途中遇到不少風浪,⼩昭暈船情況嚴重,媽媽忙於照顧她,無暇協助探險家處理航⾏事宜。探險家發現⼩船的容量原來不足應付三⼈,船⾏駛得很慢,船上的物資難以支撐回到岸上,他很憂⼼但又找不到解決⽅法;此時,海上驟然飄來⼀股濃霧,三⼈被困海中央,茫然地尋找出路……

 

中國⼈喜歡⽤「同舟共濟」比喻團結互助,同⼼協⼒,共渡困難。故事中的三⼈雖然共坐⼀舟,但因成員間欠缺共同目標,告別荒島前欠缺周詳計劃,遇到困難時更變得⼿足無措。⼩昭內⼼早已不情願跟隨探險家出海,身體的不適令她不能

⾃救,媽媽⼼繫女兒,沒有仔細了解探險家是否有足夠能⼒背負她們的安危;探險家,空有⼀股熱誠協助母女逃離困境, 但欠缺妥善的安排,亦未意識到⼩船的容量及物資是否能應付三⼈在海上的日子。

 

⼩昭的故事正好描繪再婚家庭,在建立家庭初期所遭遇的挑戰和惶恐。

家庭的變奏

⼀般家庭是由夫婦二⼈結合開始,途中逐步加入兒女,家⼈間的感情和團結隨著年日和成長階段的調整和接納,才可融洽相處。再婚家庭的組合則是有所不同,如果夫婦任何⼀⽅有子女,親子關係和子女均⾃動地加入這個家庭,各成員並需要以較快的速度協調適應,使「新」家庭得以安定下來。再婚家庭組成後第⼀個挑戰便是親父/母和子女要再⼀次面對⼀場重⼤的家庭變奏。

為再婚⼈士來說,要再次相信及委身⼀段關係,難免會顯得戰戰兢兢,這種不安往往反映於面臨轉變時的猶豫不決。由於親子關係的建立先於再婚的夫婦關係,親父/母習慣以孩子的需要作依歸,容易忽略新配偶的需要。為孩子來說,他們仍然渴望⾒到父母能破鏡重圓,很難由衷地接納繼親的加入,再加上對非同住親父/母的忠誠,即使繼親待孩子不薄,要得到孩子的接納還是需要等待。繼親若然不能理解親⽣父/母和子女的連繫,很容易產⽣⼀種被排拒於外的感覺。繼親的孤單失落及情感需要,如長時間得不到配偶的回應,便會化為憤怒怨懟,夫婦二⼈會因為管教孩子或共親職等事宜起衝突,令關係變得緊張。

再婚家庭的結構越複雜(如雙⽅都是帶着子女再婚),初階段所經歷的適應和挑戰會更多。 香港的再婚率佔結婚⼈數達到三分之⼀,顯示再婚家庭的數目不容⼩覷。然而,再婚這議題於本地很少被談及,針對再婚家庭的服務於本港亦是處於起步階段,因此如何理解再婚家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⽅法鮮有例子可循。我們若以再婚家庭當作為與⼀般家庭無異,很可能會帶來很⼤的期望落差,甚至把過渡期遇到的挑戰理解為彼此“愛得不夠,認識不深”,為夫婦帶來另⼀次的離異危機。

 

再婚家庭建構歷程

因此,夫婦二⼈對再婚家庭的建構有清晰的理解及設定合理期望,是建立新家庭的首要任務。學者Papernow對再婚家庭建構歷程的研究或許可給我們⼀點幫助:

 

初期階段

  • 幻想期(Fantasy Stage)

夫婦期盼新家庭能撫平上⼀段婚姻帶來的傷口(無論是離婚或喪偶帶來的傷感),再婚的⼀⽅希望為自己和孩子找到⼀位更好的伴侶和父/母;繼親亦期望⾃⼰可以填補這個家所欠缺的。相對於成年⼈,孩子於此階段仍強烈渴望見到父母重修舊好,甚或能維持與父/母親「單對單」的接觸。

 

  • 沉浸期(Immersion Stage)

夫婦開始體驗到再婚家庭結構上的獨特所帶來的現實狀況。親⽣父/母與孩子的情感連繫、日常⽣活習慣、假日活動安排、做決定時的默契等等都會形成⼀道無形的界限,讓繼親感到被排拒於外,成為家庭中的「外⼈」。對於繼親的不能融入,親父/母父往往會歸咎於對⽅不夠委⾝,或與孩子沒有血緣關係所致。

 

  • 意識期(Awareness Stage)

繼親意識到⾃⼰被拒絕並不單純是個⼈問題,⽽是「外⼈」的位置令他無法迅速融入家庭,這份覺察讓繼親減少⾃我批評及⾃責,開始表達⾃⼰的感覺及個⼈需要;親父/母亦意識到新家庭的建立不能⼀蹴而就,重新思考⾃⼰作為橋樑的角色可以怎樣協助新家庭建立。

 

中期階段

  • 移動期(Mobilization Stage)

繼親開始為⾃⼰作更多的爭取,要求與配偶有更多⼆⼈相處時間,希望對⽅減少與前度配偶的接觸等等。親父/母感受到被拉扯的壓⼒,會掙扎是否要迎合新配偶的需要。

 

  • ⾏動期(Action Stage)

家庭成員間的需要及界限變得清晰,亦開始釐清各⼈的角色位置。對於新家庭如何運作取得共識,家中的爭拗減少,關係漸趨穩定。

 

後期階段

  • 接觸期(Contact Stage)

家中開始出現⼀對⼀的關係(夫婦、親父/母子女、繼親與繼子女),各系統間能互相扶持及好好相處。夫婦間能攜⼿處理家庭不同事宜,甚或商討子女管養問題。

 

  • 鞏固期(Resolution Stage)

新家庭建立了穩固及互信的繼親子女關係,屬於這家庭的傳統及規條得以順利建立。繼親與孩子能建立非血緣的親密關係,成為「親密的外⼈」。

 

為新家庭建立⾜夠裝備

  • 合理期望

夫婦二⼈認知建立再婚家庭的複雜及獨特性,不要低估家庭磨合所需要的時間。繼親不能取替非同住親⽣父母的位置, 亦不能馬上履⾏管教子女的角色。

 

  • 建立互相支持的夫妻關係

親父/母留⼼繼親於初階段時的適應,聆聽及接納對⽅可能會感受到被排外的孤單及嫉妒。多安排⼆⼈相處時間,讓夫婦關係有所滋長,穩定家庭。

 

  • 找出共通點

再婚家庭的成員往往擁有不同的⽣活習慣、宗教信仰和價值觀,多發掘成員之間的相同之處,有助拉近彼此距離,提升和諧及熟悉的感覺。

 

  • 建立新的家庭傳統

藉著節慶或於特別日子舉辦家庭活動,建立屬於「新」家庭的傳統和家規,有助創造共同回憶,增加家庭成員之間的歸屬感。

 

  • 同路⼈支援

因為社會對再婚⼈士的偏見,家庭成員難以向別⼈分享內⼼的苦難,這些鬱結往往會進⼀步內化為個⼈問題,時而⾃怨⾃艾、時而控訴伴侶,為家庭關係帶來動盪。現時本港亦開始有機構提供再婚家庭輔導服務,再婚⼈士可主動參加相關課程,建立同路⼈支援網絡,彼此勸勉,孕育希望。

 

結語

要成功建立再婚家庭,只有愛是不足夠的。夫婦需要設計新家庭的發展藍圖及作好充足的預備,依循預設航線徐徐漸進,縱然偶而偏離航道,亦能迅速重整旗鼓,重新出發。當夫婦二⼈能同⼼領航,新家庭必能安穩地揚帆出海,迎向美好的未來。

 

參考書目:

Papernow, P.L. (2009). Becoming a stepfamily: Patterns of development in remarried families. New York:

Routledge. 黃麗彰著 (2015)。《幸福的實踐——婚姻輔導解構》。香港:突破出版社。

 

歡迎轉載,惟需註明出處

小測試 網上檢測站